实用医技杂志

期刊简介

  报道医疗卫生单位医技专业学术论文及临床实践经验,反映国内外医技领域发展动态及科研成果。

               

警惕:2026卫生职称评审,这些“黑名单”期刊碰不得!

时间:2025-10-11 11:39:03

各位医护同仁们,此刻必须给大家敲响一记振聋发聩的警钟!2026年卫生职称评审的大幕即将拉开,然而有一些“黑名单”期刊,一旦不小心触碰,将会对晋升产生毁灭性的打击,直接导致3年内都不得申报职称!这可不是危言耸听,而是无数前人血泪教训换来的深刻警示。

最近这段时间,后台收到了大量医护朋友关于职称论文的咨询。其中有一个护士姐妹的经历,真的让我揪心到了极点。她为了能够赶上2025年的评职称,可谓是煞费苦心,不惜花费8000块的高价发表了一篇医学论文。她满心期待着这篇论文能成为自己晋升路上的有力助推器,可现实却给了她沉重的一击。在评审环节,她所投的期刊被查出是“黑名单”期刊。这一结果,如同晴天霹雳,不仅让她当年晋升的美梦瞬间化为泡影,单位还明确表示,在接下来的3年内,她都不能再进行职称申报。这意味着她在这宝贵的3年里,失去了提升职业地位、获得更好发展机会的可能,之前的努力和付出都打了水漂,实在是令人痛心疾首。

眼看着2026年评审的准备工作已经迫在眉睫,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,每一刻都容不得我们有丝毫的懈怠。今天,我们必须把那些“坑人期刊”彻底扒个底朝天,让它们无所遁形。咱们辛辛苦苦、日夜奋战撰写的论文,凝聚着我们的心血和智慧,可千万不能毁在选刊这个关键环节上。毕竟,选对期刊,论文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,为我们的职称晋升添砖加瓦;选错期刊,则可能让我们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,前功尽弃。

第一类:假刊套刊——最为隐蔽的骗局

这类期刊,简直就是职称道路上的“隐形地雷”,悄无声息地埋伏在那里,不知道坑害了多少怀揣晋升梦想的医护工作者。好多人不明就里地栽了跟头,却还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。

先来说说假刊,它就是完全没有正规身份的“黑户”。在国家新闻出版署这个权威的官方平台上,根本查不到它的任何备案信息。它的刊号,要么是凭空捏造、毫无根据的,要么就是冒用那些已经注销的刊号,以此来混淆视听。比如有些期刊,名字取得那叫一个“高大上”,像《环球医 * 研究》《东方医学与健康》,乍一听,感觉特别权威,仿佛是医学领域的顶级刊物。可实际上,它们都是彻头彻尾的山寨货,就像披着羊皮的狼,表面上光鲜亮丽,内里却毫无价值。这些假刊往往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,吸引那些急于发表论文的作者,一旦作者上当受骗,不仅浪费了金钱,还可能耽误了职称评审的大好时机。

而套刊则更为狡猾,它就像一个隐藏在暗处的盗贼,盗用正规期刊的刊号来搞“增刊”“专刊”。举个例子来说,有一本正规的医学期刊,它有着明确的定位和收稿范围,只接收临床类的稿件,对文章的质量和学术性有着严格的要求。然而,套刊却打着这本正规期刊的旗号,四处收取管理类的文章。从表面上看,刊号和正规期刊一模一样,让人难以分辨。但在实际的评审过程中,这种套刊根本不会被认可。因为它的存在本身就是违规的,所发表的文章也缺乏应有的学术规范和质量保障。

之前就有一个医生同事,不幸踩了这样的坑。他为了能够尽快发表论文,提升自己的职称竞争力,花费了6000块在名为《医学探 * 导刊》的假刊上发表了论文。他满心欢喜地等待着论文能够为自己的评审加分,可没想到,在评职称的时候,一查发现这本期刊根本没有备案。这一结果,让他瞬间陷入了绝望。不仅当年晋升的资格被直接取消,还被单位通报批评,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来。这6000块钱就像打了水漂一样,消失得无影无踪。更重要的是,他的职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,原本可能顺利晋升的道路变得崎岖坎坷,实在是太不值了!

第二类:给钱就发的“水刊”——评审时直接打叉

这类期刊的特征极为明显,就像一个破绽百出的“纸老虎”,一眼看上去就不对劲。但总有一些人,抱着侥幸心理,试图通过这种不正当的途径来发表论文,最终却往往自食恶果。

首先,这类期刊的审核标准松得离谱。在正规的学术期刊中,论文的重复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,一般都有严格的要求,通常不能超过一定的比例。然而,这类“水刊”却对论文的重复率视而不见,即使论文的重复率达到80%,也能轻松通过审核。更有甚者,有些“水刊”根本不用作者写全文,只要作者给出一个标题,就信誓旦旦地说能“录用”。这种毫无学术底线的做法,严重破坏了学术的严肃性和公正性。

其次,这类期刊的收稿范围广泛得离谱,简直就是“大杂烩”。从内科到外科,从基础医学到临床护理,不管什么专业、什么方向的论文,它都来者不拒。这种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的收稿方式,使得所发表的文章质量参差不齐,很难保证其学术价值。

再者,这类期刊的出刊速度快得反常。它们声称“3天录用、1个月见刊”,这种速度比正规期刊快了好几倍。在正规的学术期刊中,从投稿到录用,再到最终见刊,需要经过严格的审稿流程,包括初审、外审、终审等多个环节,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。而这类“水刊”为了追求快速盈利,根本不顾文章的质量和学术规范,匆匆忙忙地就将文章发表出来。实际上,它们要么是只在网上发布而不进行印刷的电子刊,这种电子刊的权威性和认可度很低;要么根本就不上知网、万方这些权威平台,顶多在龙源子平台挂个名。在职称评审时,评审专家根本查都查不到这些期刊上的论文,自然也就不会认可。

还有一个坑点就是版面费混乱不堪。这类“水刊”对不同的人报价能差好几倍,完全看你懂不懂行而漫天要价。如果你是一个对期刊市场不太了解的新手,他们就会狠狠地宰你一刀;而如果你有一定的经验,知道行情,他们可能会稍微收敛一些。之前有个护士,为了赶时间发表论文,没有仔细甄别期刊的真伪和质量,就在《医学前沿论坛》上发表了论文。结果,论文只能在龙源查到,在职称评审时,直接被判定为“违规成果”。这一结果,让她当年的晋升机会就这样白白溜走了,她后悔不已,但已经无法挽回。

第三类:单位明确禁用的“行业雷区刊”

在很多医院,都有自己的“黑名单”,这些期刊虽然在新闻出版署能查到相关的信息,但由于其质量太差,被行业拉入了黑名单。它们就像隐藏在暗处的“定时炸弹”,一旦触碰,就会引发严重的后果。

比如有些期刊名为《中国 ** 医师》《临床医 **** 子杂志》,这些期刊之前因为收稿数量过多,导致审稿人员无法对每一篇文章进行仔细的审核,出现了审核不规范的问题。有些文章甚至存在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,如抄袭、造假等。这些问题被曝光后,受到了行业的点名批评。好多医院直接明确表示,在评职称时,不认可这些期刊上发表的论文。

这类坑最容易让人踩进去,因为从表面上看,它们有着正规的刊号和名称,和普通期刊没有什么区别。但它们却架不住单位有明确的规定,一旦违反了这些规定,就会付出沉重的代价。所以,千万不要自己盲目寻找期刊,一定要先问清楚人事科的要求。人事科对单位的职称评审政策非常了解,他们能够提供准确的期刊推荐和指导,帮助我们避免踩坑。

3步自查,避开所有坑!

其实,避开这些“坑人期刊”并没有那么难,只要记住以下这三步,保准没错。

第一步,先查备案。登录国家新闻出版署官网,这是一个权威的官方平台,能够为我们提供准确的期刊信息。在官网的搜索框中输入期刊名称,如果能够查到“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”,那么说明这本期刊是正规的,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考虑;如果查不到,那就直接淘汰,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。

第二步,查收录情况。在知网、万方、维普这三个国内权威的学术数据库首页进行检索。这三个数据库收录了大量的学术期刊和论文,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认可度。如果能够直接找到期刊和往期论文,那么说明这本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水平有一定的保障,可以考虑投稿;如果只能在子平台、仓储刊查到的期刊,千万不要碰,因为好多单位都不认可这些期刊,投稿到这些期刊上,很可能会白费力气。

第三步,问口碑。要么找人事科索要“认可期刊目录”,人事科通常会根据单位的职称评审政策和要求,整理出一份认可的期刊目录,这份目录上的期刊都是经过严格筛选和审核的,具有较高的可信度。我们可以优先选择目录里的期刊进行投稿。要么询问近3年评上职称的同事使用的是哪些期刊,这些同事有着实际的投稿经验,他们的建议和推荐往往更加实用和可靠。我们可以避开那些“没人用过、名气小”的刊种,选择那些被广泛认可和好评的期刊。

最后,再多嘴一句,千万不要相信中介所说的“包录用”“包认可”。这些中介往往为了谋取利益,不择手段地进行虚假宣传。他们根本没有能力保证论文能够被录用和认可,一旦出了问题,他们早就跑得无影无踪了,留下我们独自承担后果。2026年评职称的准备时间已经不多了,每一分每一秒都非常宝贵。选期刊前多花半小时进行查证,虽然看起来会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,但比起之后因为选错期刊而后悔,强一百倍!

希望大家都能顺顺利利地通过评审,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。要是有什么选刊疑问,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询问,咱们互相交流、互相避坑,共同在职称评审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、更加顺利!